大连木门厂家_大连大成木门厂

二十四史前四史

时间:2024-03-29 03:09:09 浏览量:72891

    二十四史评价最高的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作为一部封建史书,《汉书》在指导思想上有明显的封建性。它宣扬汉家王朝上“承尧运”,“以建帝业”;汉高祖刘邦“实天生德,聪明神武”。这就为当时以继承西汉正宗而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统治,披上一层神秘外衣。制造了其存在的神学合法依据。《汉书》认为,人民对于封建统治者,应该有“守职奉上之义”。必须服服帖帖地做到“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统治秩序。不难看出,班固的史学思想正是时代和他本人情况的反映。当时的东汉王朝。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班固师承儒家正宗之学,又有着封建官宦的家世。这一点与司马迁作《史记》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历来人们喜欢对比班马,但是必须首先分析其时代的同异和个人经历、家世之差别,然后才可以得出历史主义的正确认识。否则,或褒或贬都会失去应有的依凭。《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中国后世的正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当然是最主要的部分。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任宋武帝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因为触怒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他郁郁不得志,于是发奋编写《后汉书》。在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名被杀。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删繁补略,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写成了《后汉书》。这部书具有简明周详的特点,因而能拔起于众家之后。从思想上看,《后汉书》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持批判态度,对东汉后期豪强专权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注重道德品质。在体例上,《后汉书》把东汉一代在位时间短、事迹不多的殇、冲、质三帝附在其他帝纪后面,又开创了给皇后增作本纪的先例。这既反映了他对君权的尊崇,又反映出东汉一代皇后在政治地位上的日益强化。另外,《史记》、《汉书》中已经有了“类传”,即把同一类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后汉书》在这方面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其中《党锢传》、《宦者传》反映了东汉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在《儒林传》之外新立《文苑传》,表明文学和经学开始分家。至于《列女传》,又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为妇女立传的先例。著名的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就收在这个传中。在文学价值方面,《后汉书》的“论”、“赞”是值得称道的。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除了前四史,你有读过《二十四史》中其它的某一部吗?

    全读完不太现实,挑其中写得不错的,自已有兴趣的,细读。一般的翻一翻就行了。有正确独特的历史观,比读多少本史书更重要!因为尽信书本身就犯了乱迷轻信。跳岀三界中身在五行外,才是看懂这个世界这些历史真假虚实的眼界!只钻进书里,迷惑在其中,就算全读完,顶多佩服你恒心毅力超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先读哪一本比较好呢?

    如果不是为了精研历史,只是纯粹为了增加谈资或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个人建议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都不要读。非要读也要读那些有白话文翻译的版本,因为大多数根本没有耐心或者兴趣读下去。

    少校上述所说的话很有点得罪人了。请先不要开骂,看看下面所说的话,如果还没道理您再骂。

    1.阅读这些经典的历史笔记,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1. 估计80%的人,没有白话文翻译的帮助下,很难理解古汉语中所表达的意思。在打开史记第1页的时候,起码会有20个以上的词不认识。比如颛顼二字。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查字典或者查手机。一来二去时间就浪费了。
    2. 等花费了很长时间查明白这几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发现天已经黑了,要吃饭了。 很多人在第2天根本就没有再翻开资治通鉴或者二十四史的勇气。

    2.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绝对可以做到废寝忘食。但我们在看课本的时候, 十几分钟便会昏昏欲睡,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2. 从史记开始记载三皇五帝一直到二十四史的明史结束,将近5000年的历史。无数的典故,无数的人物描写,无数的历史事件,没有强大的兴趣支撑是根本没有看完的勇气的。
    3. 古文字的晦涩难懂,比如下段文字,是史记中五帝本纪的一段,如果不借助翻译或者工具书的话,不客气的说80%的人读不懂。而读不懂就没有兴趣接着往下读,不会放弃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

    3.如何培养读史书的兴趣?

    1. 从读相关历史小说开始。读小说的劲头永远会比读传记的劲头要大。但现在的历史类小说,穿越类的小说,修改的太多,很多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或者编造。除了消磨时间,没有任何一点有用处。
    2. 少侠在这里可以推荐大家几本历史小说:讲述秦朝历史的大秦帝国(历史真实还原度超过60%);讲述东汉末年的三国演义(历史还原度超过60%):讲述隋朝历史的隋唐演义(历史还原度接近50%);讲述宋朝历史的水浒传(历史还原度接近40%),讲述明朝嘉靖时期的大明王朝1566(历史还原度接近60%),以及讲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时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历史还原度接近40%)。
    3. 看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历史的兴趣,但在观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说毕竟与真实历史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说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杀文丑,而在历史中《三国志》中记载,颜良是关羽杀的,但文丑是曹操杀的。当我们把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当成工具书去查看的时候,逐步发现小说中所记录的不准确的地方。人都有探究真相的想法。I这时我们就会有想知道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的。慢慢的培养起来读正史了兴趣。

    总之,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大家轻骂。谢谢。

热门话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