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木门厂家_大连大成木门厂

蔡康永的情商很高吗,你怎么看

时间:2024-04-20 18:24:23 浏览量:18543

    马东评价李诞

    蔡康永的情商很高吗,你怎么看?

    蔡康永情商高不高这个我确实不好作评论,因为毕竟也不是很了解他,唯独了解也就只是在《奇葩说》里面有见过,之前的《康熙来了》有看过片段而已。所以就说说简单的印象吧。

    康永哥,是个很温暖的人,他在奇葩说的言谈举止,都能看出来他确实是个内心特别温暖的人,他很会为人处世,他的声音很容易打动人,你自己去听一下就知道。在最近有一期《奇葩说》中,康永哥提到“知识的既得利益阶级”这个点的时候,确实很触动人,可能别人说出来不怎么样,但是当他说出来的时候就会感觉特别打动人。

    具体怎样,你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只是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不喜勿喷,谢谢各位。

    窦文涛、马东、梁宏达、高晓松、蔡康永等众多名嘴,谁的情商更胜一筹?

    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情商一定是建立在智商的基础上的。那么怎样才能区分情商的高低呢?我个人观点是:一是必须具备现场应变能力很强的条件;二是临场发挥能力强;三是要有很强的现场互动能力;四是要有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对答如流等诸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才能。在这方面,蔡康永不失为一个情商特别高的人,所以他的情商高于别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马东、蔡康永、窦文涛、撒贝宁,这些主持人里谁比较厉害?

    这四位主持人中,最厉害的是后生可畏的撒贝宁。与其他三位相比:

    撒贝宁在央视主持节目时间最长。从1999年1月进入央视主持《今日说法》以来,至今已有整整20年,可算得上是资深主持人了。

    撒贝宁在央视主持过的节目门类最多,因而受众面也最广。他主持过的主要节目有《今日说法》、《我们有一套》、《梦想合唱团》、巜梦想星搭档》、巜经典咏流传》、巜出彩中国人》、《挑战不可能》、巜开讲啦》以及春节联欢晚会等共10余档。这是其他三位很难望其项背的。

    撒贝宁主持节目的跨度大,难度高,他都能勇于挑战自己,取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可。从普法到娱乐、从益智到访谈、从与明星同台到与专家同台,他确实总是做足功课,很尽心竭力主持,所以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睿智、才华、亲和、清新,体现出他的学习力和反应力,体现出他既不失风度又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真的很棒!

    撒贝宁所获各种奖项也最多。包括两次获得"金话筒奖";评为央视10大主持人;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一等奖;"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冠军等等。

    撒贝宁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主持人,唱歌特棒,还客串电影等,另有一功。

    你喜欢马东吗,为什么?

    胖胖的身材,长长的眼袋,一个又圆又塌的鼻子。时而一副贱贱的笑容,时而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时而在节目的过程中插科打浑,时而冒出几句花式广告。这是奇葩说里我对马东的印象,一个有才有魅力的老流氓。

    尤为称奇的是马东在节目里可以厚颜无耻地花式卖广告,这一点,我觉得他比何炅要做的高明一些,这种花式广告不仅让观众乐于接受,还惊叹于马东天马行空的花式植入广告,最难得的是穿插的天衣无缝,夺人一笑的同时,金主想必也是乐开了花。他可以在总结辩论话题的时候,让全场人都静静聆听。减肥没成功,答应观众的裸奔,裸着也要跑完,没有几个中年人能像他一样豁得出去。在节目也能适当地插科打诨,产生一种神奇的搞笑氛围。他偶尔也会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实力卖萌装可爱。就像高晓松所说“我们大多时候扮演着小丑,但是大节不辱”。讲真的,我喜欢这样的中年大叔,有趣,还有文化。他是一个心态开放中年男子,也是一个真实的“污而不脏”的老司机。几乎所有的嘉宾来了奇葩说,马东都会给他们下个套,有的时候甚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句古话说的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有一次马东问柳岩:

    你要是流落荒岛,你会选择谁去?

    孙悟空吧!

    马东神补,是因为孙悟空有金箍棒吧?

    大家听到这里,大笑,马东东你真是够了。我很赞同网上对他评论的一段话: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素养

    培养了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

    丰富的电视人主持阅历

    练就了口若悬河的语言能力

    马东有着极强的分寸感

    不插话、不抢话、会聆听,能控场

    偶尔的

    插科打诨荤段子

    不露痕迹神补刀

    一本正经开黄腔人情练达善于周旋,稍微像马东这样能把以这种喜闻乐见的花式广告植入,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冗长赘述,看似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其实是最能抓住观众的心。用花式打开精髓,用笑声传播内容。荤段子也讲得油而不腻的,不惹人讨厌就是难得了。

    深谙世故,却保持真诚;聪敏过人,却不吝赠人温暖。在『有后东,无后米,该选谁进核电站』这期辩论中,黄执中开了一个很大的脑洞,而这时高晓松急了,他认为黄执中的思想很危险。高晓松站在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上谴责黄执中的话触碰了人类底线。其实早在辩论之前,黄执中就强调这是个脑洞题,不会真的发生,大家不用有道德压力。我十分赞同马东最后总结的一段话:我完全同意晓松的说法,我也觉得你所标榜和鼓吹的东西全都是对的。但是执中给我们的题目,是一个脑洞。

    拯救大兵瑞恩一开始,老年瑞恩走到诺曼底,他问的问题是什么?我是不是一个好人,因为什么?汤姆汉克斯在死之前跟他说,be a good man。那是什么意思?是大兵瑞恩带着着这个嘱托或者说期待,活下来的,所以他说的其实就是那个压力。

    一个伟大的电影作品,可以去描述它的丰富性,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更丰富的角度去接受这个丰富性,而不简单的去做一个评判。他说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有不同的角度,像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去体会生活之复杂,而不是单一标准构成,所以即便我们有足够多的道德理由,去指责对方,但也应该给他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才是奇葩说。

    奇葩说本身就是有带娱乐性的辩论节目,它的原则是找独特观点、个性表述、与众不同讨人喜欢的人,标榜的是真实观点的真实表达,而不应该扣上任何道德标准的帽子。点到为止,我觉得这是马东在奇葩说里作为主持能力最让我欣赏的地方,随时随地他都能掌控全局,将观众的焦点从其他地方的辩论转移到辩论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你帮我点个赞,谢谢!

    如何评价《奇葩说》?

    奇葩说的高点击率无疑作为网综是十分成功的。我们可以来看下奇葩说的影响,马薇薇邱晨等国辩手在辩论方面的才能可以得到很高的认可,但像肖骁姜思达等从未接受过系统辩论学习的辩手,也可在大众眼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新的奇葩大会选拔中,曾有一位选手说,因为奇葩说的播出,让更多的人认识辩论爱上辩论,同时又曲解了辩论原有的定义,人人辩论使得辩论少了原有的专业性。大众所喜欢的才是真正的文化,奇葩说的播出,使辩论不仅仅拘泥于辩论。刘梓晨也曾在奇葩大会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奇葩和四位议员的劝说又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认识这个世界。

    奇葩说成立了米未传媒,米果文化,开启了好好说话的相关栏目,使得越来越多人更加重视沟通。

    如何评价罗振宇在《奇葩说》的表现?

    无论是何炅,还是罗振宇,他们在《奇葩说》的表现都很糟糕。

    如果是看《奇葩说》没有多久或是单纯因为这个节目火而看的观众,可能对罗振宇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但是对于大部分《奇葩说》的观众来说,罗振宇的加盟实在是太糟糕了。

    因为他背离了《奇葩说》之前的节目让大家心有戚戚的原则,那就是嬉笑怒骂也好,离经叛道也罢,在每一个辩题下,至少你会有一种戳心的感觉。

    而这个节目最忌讳地,不是蔡康永式的鸡汤,不是高晓松式的胡诌,不是金星式的不深刻,也不是张泉灵式的温情。这个节目最忌讳地是何炅式的打圆场,是罗振宇式的强扭逻辑。

    比如在第一期中,讨论单身妈妈这个话题。

    罗振宇忽视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奇葩说》的观众和他的《逻辑思维》的观众是不一样的。

    《奇葩说》的观众年龄大部分比较小,这些观众属于新一代的人群。不要以为大家什么都不懂,大家只是不想正面和你讲这些观点。

    比如直男癌,不是说伪装起来的直男癌大家就看不到了。

    罗振宇这一期以自己亲身经历论述——生了孩子的女人就是单亲妈妈——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招来了多数观众的反感。

    《奇葩说》的观众绝对不傻。高晓松之前一直自带的那种优越感没少被批评,这次,读书颇多的罗振宇也来了。读书人总爱犯一个毛病,他们广阔的知识总是被他们狭隘的逻辑限制住。

    这也是为什么很少从书中引用知识的蔡康永和马东很少被批评,因为他们的知识和他们的逻辑相匹配。观众能够会心一击,明白这种平等交流带来的收获。

    罗振宇虽然一直讲逻辑,实则逻辑不通。比如他这段捧杀女性的话,从女性就是比男性高一等的生物(估计男性听了能接受,女性都能明白这是在捧杀自己),到因为女性就是比男性强,所以女性生孩子后不用男性管自己就成长起来了(这种丧偶式育儿观点已经被无数女性在各大论坛批评过了,罗振宇估计没怎么关注过比他更强大的女性究竟在想什么),最后用歌德的话总结升华(原来女性引导人类前进,就是生孩子之后男性不管就可以了)。

    罗振宇很油滑,但这恰恰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最讨厌的特点。现如今年轻人都在想着如何出走半生还能做个少年,罗振宇的这种油里油气怎么能打动观众?

    平等交流,观点新颖,突破禁忌,真实可靠,这些才是奇葩说的亮点。这也是为什么张泉灵能被接受而罗振宇不能被接受。

    做一个实在一点的人,是罗振宇之后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好多人喜欢蔡康永?

    原本只是把蔡康永看作一个有些涵养,有些知识的普通主持人罢了,直到我看了最新一期的《奇葩说》!!!!!!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奇葩说》本期辩题是:遇到危险,伴侣手刀逃跑,该不该原谅他?

    下面是蔡康永作为反方的结辨:

    他从1995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说起的。

    温和有力,不仅有逻辑,还有爱!

    最后的应该是新加的一分钟反驳,蔡康永的发言是针对正方马东的结辨说的。反应很快,头脑很清晰。智商加情商一直在线!

    最后当然是蔡康永带的反方胜了。虽然最后的一分钟反驳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票数悬殊如此之大,劣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以一票之差险胜,真的太霸气了!

    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格魅力,能昧着心说不喜欢么?

    我是“娱乐脑细胞”,用思考看现象,欢迎关注哦!谢谢!

    《奇葩说》里的表现,究竟是蔡康永好,还是高晓松好?

    首先要承认两位老师都很喜欢,但是《奇葩说》从第一季看到现在,我的喜欢还是有所倾斜的。

    第一季开始的时候,我是更喜欢高晓松的,因为之前网上一段流传的视频(某颁奖晚会上蔡康永与黄渤的针锋相对)让我对蔡康永印象一直不佳,所以每次导师选完题目我都希望高晓松所在战队可以赢,但是慢慢的发现,蔡康永总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温情感,不紧不慢的走入你的内心,让你感受这世界的温柔,所以,不知不觉我开始期待蔡康永的发言。

    在我看来,两个人的不同在于,高晓松知识储备丰富,见识广博,可是表达起来无论是声音还是条理性都不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只是我以为,不代表别人,勿喷),而蔡康永,声音温柔舒缓,总是以情动人能引发大家的共情,他的讲话总有治愈的作用,他能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马东东~

    为什么马东这两年的综艺突然就火了?

     马东主持的综艺节目有哪些,节目收视率如何。一个综艺节目好看与否,主持人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编整理相关资讯,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90后的导演进来,对着正在化妆的马东说:“马老师,我们要给你颁一个奖,你现在准备一下,拍一个获奖感言。”

      马东一脸错愕:“什么东西?”

      这是2016年农历年前夕,马东被告知,他被评为了2015年度《奇葩说》团队的“最污”奖。

      “这多新鲜,他们也是刚刚才告诉我。我哪知道他们要评最污奖,而且我还是冠军,多好玩。”

      这就是马东在网络视频节目《奇葩说》中坚持的风格:没台本,“看心情”。

     一个文化人被评具有“最污力”,一个前央视主持人在纯网综艺节目里“裸奔”,一个明明靠才华吃饭的人成了节目里无眼袋颜值担当……这些“转变”让人们弹眼落睛,但马东却对此不以为然,“其实生活到哪儿都一样。”

      “你在哪儿就招那个地方的基因。都是你,只是刷了不同糖浆的你。至于为什么那干得好好的要到这来,就是好奇和兴趣”,马东说,“这件事儿干时间长了,边际新鲜感在降低,那就寻找一个边际新鲜感更高的位置、领域和方式。”

      南周专访#转身者#|No.2 马东

      1“裸辞?我是穿着衣服从央视大楼出来的”

      Q:为什么离开央视?

      A:换一种活法。但具体是什么样的活法,我不知道。

      大部分观众知道马东时,他的眼袋还没有那么明显,也没有成为他自黑和被黑的“梗”。2001年,马东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主持《挑战主持人》。人们发现,作为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马东舌灿如花,四两拨千斤,常常把选手逼到墙角,把观众和评委逗得前仰后合。

      这些本事马东从小就开始自学。那时月坛有一个很高的发射塔,马季告诉马东,电波就是从这个铁塔里面传出来,再传到收音机里面。马东满是好奇,很长一段时间,他脑子里的画面是:父亲他们每次都是爬到铁塔上面去录相声。

     父亲不让他接触相声,他就自己偷偷看相声的书,放磁带听遍相声经典,直到最后,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大小段子,张嘴就来。这也训练出了他清晰的思维和利索的口条。

      2012年底,已是央视频道总监助理的马东,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央视。

      那时央视的“离职潮”还没有开始汹涌,马东完全有直线上升的可能,很多人惋惜和不解。一时间,“马东从央视裸辞”的新闻占据了媒体的各个角落。

      “谁说我是裸辞”,马东以一贯的调侃语气一本正经地打岔,“我是穿着衣服从央视大楼出来的。”

      事实上,那时马东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唯一清楚的是:要换一种活法,“就是跟现在的不一样,至于是什么样的,不知道”,他说。

      2“我是个拼命往回补的插班生”

      Q:踏足互联网、和90后混一起,如何应对“水土不服”?

      A:自我修正。如果有一天,你不接受修正了,从生命的文化意义上,你已经不呼吸了。

      2013年,马东成了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

      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迥异,马东转身成为了一个探着稚嫩脑袋的大龄学生,刷了一身鲜肉色的糖浆。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有一段时间,他一天开十几个会,接受各种“洗脑”。他需要学习如何在繁杂的数据中发现一个节目的规律,学习用技术层面的眼光来看待一个节目所谓的“好坏”。

      数据可以告诉他,在《奇葩说》中,娱乐性的话题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但是思辨性强的话题会有更强的长尾效应。而以往在央视,评断节目的好坏,更多凭经验和感觉。这些水土不服,让马东自觉像个插班生,但他敏而好学。

      “如果有一天,你不接受修正了,从生命的文化意义上,你已经不呼吸了,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于25岁,葬于75岁。”马东说。

      他懂得平衡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去吸纳新技术。他不需要工程师向他演示公式计算的过程,而只需要告诉他这里头的逻辑是什么。很快,他拿到了踏入互联网门槛的第一张门票。

      在爱奇艺,马东买的第一个版权是《康熙来了》的独家播映权,在他的主导下,爱奇艺独家播出了《来自星星的你》、《爱情公寓4》、《爸爸去哪儿2》等现象级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为什么马东策划的许多综艺就会爆,你时候如何看待《奇葩说》《乐队的夏天》走红的?

    感谢邀约

    为什么马东策划的许多综艺就会爆,你时候如何看待《奇葩说》《乐队的夏天》走红的?

    首先,新酱浅析一下《奇葩说》《乐队的夏天》

    《奇葩说》走红是因为“世道”变了?

    开头听起来有点远,但不复杂。

    2014年五六月间,央视新锐总导演牟頔带着她的手下,来到爱奇艺,打算出售她们制作的综艺节目《喜乐街》的网络版权。洽谈的一方,是这家影视门户的首席内容官马东,他已离开央视两年。交谈不过5分钟,马东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导演”。

    “我是一个导演出身,我知道这个市场上制片人太多,但我们缺导演。”事后解释时,马东已站在北京四季酒店的舞台上,时间是2015年9月16日。这天下午,由他创办,专事出品互联网视频内容的“米未传媒”宣布正式成立。

    “我第二次见她是在一家咖啡厅。我开门见山对她说,世道变了,你来我这儿吧。”马东继续讲述,自己如何拉牟頔入伙。只有仔细聆听他稍后一番话,才能理解他所指的这个“世道”——“从文本时代到现在,我们新一代成长的这些受众,这一代年轻人,和我们成长的环境不一样,他们不以文字与意义作为记忆的东西,他们因画面的美与不美,冲击力强与不强,带来的直接感受,作为他们的‘字迹’。有人说,今天看美剧,看爱奇艺的超级网剧,其实就是在读长篇小说。我姑且把话放在这儿,时代会证明这一切。我们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马东提到了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身后电子屏上打出一行字——“娱乐即本质”。这不仅意味马东团队对于“娱乐”的理解,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爱奇艺出产的两季“说话达人秀”——《奇葩说》为什么会走红。

    “哪来的奇葩”

    牟頔在台下注视着马东的演讲。去年夏天,她接受对方提议,率领20多人的专业团队,加盟爱奇艺。今天,他们又选择了米未传媒。她是《奇葩说》的总制片人。

    她还清楚记得,当初马东对她说:他和《奇谈》主持人高晓松在饭桌上敲定,“要做一个‘大喷子’选秀节目”,至于怎么做——“看你们喜欢。”

    “开始就是提出,要做一个最会说话的人选秀。” 牟頔团队中的李楠楠是担任《奇葩说》选题与节目内容的导演。围绕马东的原始想法,大家最后决定节目形式,以辩论呈现。不过在这支团队看来,正规辩论逻辑技巧性太强,可看性低,且多是形而上的话题,离生活略远。对此,他们还在央视时,不是没试过改革,可节目出来,收视率并不理想。“可能是我们本身的喜好与平台定位不同,无法百分之百按照自己想法做内容。”李楠楠说。

    “你们想做的是什么?”

    “主流媒体传递出来的声音与价值观必须是正能量。我们知道正能量是好的,但有时想的会与这些不太一样,我们还会有其他观点。我们想要表达的是真实的声音,而不只是一种。我希望有一个节目,能把这些都表现出来。”思量过后,李楠楠得出结论,出炉这款“产品”的本意,即是“真实与多元”。而且瞄准的受众,与团队成员一样,都是活跃于网络的“泛90年后”。

    在央视,牟頔曾想做一款才艺选秀节目,取名“哪来的奇葩”。之前,她在《辞海》里查找过释义,“奇葩”是指“奇妙美丽的花朵”。这一策划案却在组内首次提案中碰壁。领导问,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为什么——它是一个多义词,不是简单的贬义词。”一头短发,颇为干练的牟頔说道,从那时起,“奇葩”就像种在她心头的一颗种子,“如果哪天节目用上它,挺逗的。”

    接下马东交待的任务后,一天晚上,牟頔与负责寻找“大喷子”的导演李佳骥来到三里屯一酒吧。那是她们与马薇薇的第一次相见。见面前,她对这位毕业于中山大学的法学硕士,拥有丰富实战经验,人称“温柔一刀”的专业辩手,心存一丝顾虑:虽然节目尚处摸索中,但无疑会是一款“泛娱乐化”的作品。辩论圈里的辩手一般比较正统,能不能接受?

    交谈中,牟頔试探马薇薇,如果上了这个节目后,有人称你——“奇葩”,你会不会介意?“不会”,马薇薇言表笃定。尽管记忆模糊,李佳骥仍可复述马薇薇在那刻的“金句”:你只见过一块绿地,根本没有见过花园,又怎么知道什么是奇葩?

    轮到节目正式定名的那天,牟頔与团队伙伴聚在ZOO COFFEE。黑板上云集“口水大战”、“针尖对麦芒”等等命名。脑袋碰撞,大家一致锁定她想出的——“奇葩说”。

    “谁是奇葩”

    天下这么大,“奇葩”又在哪儿——制作前期,李佳骥导演组四处张罗。最初,他们只能凭直觉,想尽自己已知的一切渠道去寻找这群“天下最会说话的人。”触角伸入十多个重要城市,深入各行各业人群。对筛选的人选作考核,是在沟通中无形进行的。透过各种方式的聊天,观察对方的思维表达,这是基础的一环。“一次不够,还要多次交流。比如通过‘90后’的喜好度,去捕捉对方的个性亮点。”李佳骥说,第一季初始,500多人里,他们提炼出70多名选手。

    “奇葩的标准是什么?”问她。她快速回答,标准一直在变——“我们先作‘人物画像’,然后不停修改。”直到第一季,马薇薇、范湉湉、肖骁——这些所谓的“奇葩人精”出现。

    “谁是奇葩?”海选镜头中,肖骁故作嗔怪地问。至头至尾,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娘”与“耍贱”。

    “他是我在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的同学。”说起挖掘肖骁,李佳骥笑嘻嘻。上大学玩在一起时,她便发现这人“非常好玩”,个性讨喜,张扬而有度。玩杀人游戏时,“可以看出,他的逻辑也不错”。

    尽管肖骁不讳言,刚听说“奇葩”两字,内心比较抗拒。实则他一出场,便“奇葩”十足。“头一次面试,他迟到两小时。我特别生气,都不想要他了。结果,他一来就说,哎呀!亲爱的,我睡过了。对不起,我可不可以喝杯咖啡?”李楠楠模仿肖骁那会的口吻神态说——“他就不把你当外人!”

    接后,更令人吃惊的是,海选试辩会,针对“同性恋应不应该跟父母出柜”,作为反方的肖骁一对五,将一干辩论者驳得哑口无言。怀着“无所谓”的他,在面对三位终极裁判——马东、高晓松、蔡康永时,也是首先诘问,“不是说大家一进来,导师会用祥和的态度对待我们吗?”高晓松听了,立马反弹,“你居然用祥和来形容我们?”,他则轻快驳回——“怎么说话呢?”

    “我们这儿有句话:装逼就得死。”导演叶璐主要负责《奇葩说》后期制作与包装剪辑。在记录海选里,每位选手真实状态时,她在监视器后,“盯”住了来自上海的范湉湉。这名“综艺咖”在一档喜剧类节目中,以一段5分钟的脱口秀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奇葩说》关注。

    “因为之前都是电话沟通,我们并没见过范湉湉。她飞到北京那天,到得特别晚。一进门就嚷嚷,好累啊。搬张凳子坐下后,她放开聊起,自己以前有多胖,参演过周星驰的《功夫》,后又被雪藏等等。我那会感到,这人太棒了!特别搞笑。”叶璐说。

    “参选时,他们可没说这是一个争输赢的节目。”范湉湉透露。按照她的说法,她以往演艺工作都遵照传统主流媒体规则经营,心中总有野性难驯。当《奇葩说》节目组告诉她,她能在这里畅所欲言,真实表达自己时,一下打动了她。“冥冥之中,我想哪怕这节目不红,只要有一个能自由发挥的舞台,我都值得。”她说。

    “这些‘奇葩’,其实一点不奇葩。”台湾辩坛,誉为“辩论之神”的黄执中被《奇葩说》请来,作这群“奇葩”的金牌导师。他在信中写道——“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尚未被社会所‘驯化’的个人而已。但在这个充满各式主流色彩的环境中,或许,身为一个坚持保有自身特色的个体,就已然令人为之侧目了。”

    辩场上下

    “你是同性恋?”

    “我是同性恋。”

    ……

    “你反对同性恋结婚?”

    “我反对。”

    这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辩手姜思达在海选中,与高晓松、蔡康永的对话。此刻,四季酒店的大堂里,这位校辩论队队长回顾上镜时的公开出柜:自己原本备好另一话题,没想一上场,导师们就依据对他收集的信息,突然发问此事。虽然有点忐忑,他依然要坦言以对——“我在线下也没隐瞒过自己。我觉得,如果线上线下差异太大,人会活得小心翼翼,会很难过。”

    此后,姜思达在《奇葩说》的出镜,显得越发前卫。他调侃纠正,“是越来越奇葩。这是圆了妇女们心目中花花公子的梦。”

    “这里面有康永哥的意见,也有团队的意见。现在,‘90年后’讲‘颜值’。有‘颜值’,你才能是男神、女神。”牟頔举例道,第一期节目中,姜思达准备了两身“行头”——第一身是黑色毛质裙,头发扎起,旁插一朵大红花,这使他极具看点。“可能有所顾虑,他又换上一件学生款的绿衬衣,完全失去身上的气场。”为此, 牟頔当即问他,你为什么要隐藏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应该表现给观众看。这样,他们才会记住你。你要是变成普通大众中,百万分之一的“分子”,坐在这个舞台没有意义。

    不同于常见的正规辩论是,《奇葩说》中,辩手们常以自身亲历,佐证己方观点。导师黄执中坦言道:我并不特别赞同选手讲自身经历……因为在辩论中,个人经验一方面对旁人缺乏说服力,二方面情绪来时,又容易搞得太刻意。只是有时候,因为看选手的论点说得太干,又举不出什么浅白例子,所以不得已,才请他们去搜索个人经验,希望至少能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出一点代入感。

    在他眼中,《奇葩说》的辩手们无须弥补短板:来自武大的有名辩手陈铭,说话时,切入的角度准、用词稳,所以几乎不用刻意做什么偏锋文章,就能控住场;“湉湉说话很看情绪。情绪到位了,一口气爆发,嬉笑怒骂浑然天成。但有些时候,情绪没被话题勾起来,那就怎么说怎么别扭,甚至不得不硬拗。但这种大起伏,是她的特色,不是短板。”

    有的辩手则像谜。比如颜如晶——那个长相憨萌,生活中有点自闭,一旦进入辩论,却滔滔不绝,语言充满张力的马来西亚女孩。马薇薇曾在文中描述:人不细腻,打不了辩论。观点推论千丝万缕,评审情绪千变万化,如晶对世界不是不懂,她只是安静的守望。

    尽管节目里,屡屡有意“挑逗”颜如晶,肖骁私下对她认真评价:有的话题,谁说都觉唐突,但由如晶说就是可爱。她天生自带呆萌的属性,让人感觉没有攻击性。实际上,她的语言自有一套逻辑,说出来很有力量。这是别人学不到的。

    节目组的人说,肖骁进步飞快。例如,他在讨论“好朋友的伴侣出轨,要不要告诉TA”里,自然运用辩论中,设置定义的切分论域,设问辩方——“你敢不敢说,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人渣。”在讨论“丑闻主角是否活该被万人虐”中,他深刻指出,网络暴力是逼人下跪。

    对肖骁而言,参加辩论,真正的收获是让他“变成一个更加宽容的人”。他原本对婚姻无感,可骨子里却坚守传统婚姻观:两人一旦结婚,便要从一而终。录完“应不应该选择开放式婚姻”后,他深感,谁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以前看事情很极端,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奇葩说》让我看到,很多事情都有灰色地带。”

    底线

    又到这个夏天。黄执中记得,临录影“好朋友该不该约”那集的前一晚,他还在与节目另一位导师胡渐彪为论点争执。“因为题目特别难抓分寸。”他说。

    这场辩论视频现已下线,无法查到持“该约”一方的辩手柏邦妮在场发表的观点。当时,一轮讨论完毕,马东当即叫停。

    “马东说,我觉得邦妮是这个时代比较先锋的一个人。她的观点可能领先大众,很多人不会理解。这或许就是领先者的命运。”柏回忆道。这位第二季《奇葩说》始入的辩手,在生活中是一位作家、编剧。自称还是一位“二手”性学家。她始终不认为,自己在那场辩论中的发言,有多么惊世骇俗,“大家听得很嗨,尽管回票不太多。我用一种非常感性、非常正面的方式讲约炮有多好多HAPPY,但我没去体会在座的90年后观众是否能接受。他们毕竟才20多岁,能不能与好朋友约在他们看来,或者是个问题。所以是我自嗨了。”

    “好朋友该不该约”是否触及《奇葩说》界定的底线?澎湃新闻记者曾问牟頔。

    她表示,每个人不可能统一底线。各有各的界定。“但有一个心理上的判断标准,就是聊某一话题时,在场大多数人不尴尬,这代表大家还能接受。”在打造《奇葩说》之初,团队也在探索:到底是要偏娱乐,还要是要偏逻辑辩论?直至第一季“拼事业还是拼男人”,正反两方,马薇薇的理性雄辩与范湉湉的感性煸情短兵相接,为节目擦亮了一道接轨:六成娱乐,四成逻辑。“它把带脑子和娱乐融合得比较好。” 牟頔无意间道出,《奇葩说》红的原因之一。

    “我想一个天性很乐观开朗的人,可能没有我们那么强地想在舞台上倾诉的欲望。……可能我们心里藏了太多事,有太多憋屈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渠道,一个窗口去抒发。这不能说是孤独感,可能是在《奇葩说》上,我们压抑太久的一种爆发。”从另一角度,肖骁尝试去分析。他有他自己的“娱乐理想”——“我做娱乐基本的坚持在于,我说的话是好笑的,但却是有营养的。”这与马东在发布会上,倡导米未传媒的定位相像:不止有趣。

    “我告诉你,是时间到了。”一位辩手听说若干年前,马东试图开发过类似《奇葩说》这样的节目,“可他走得太前面了。十多年前,有自媒体么?谁看网络视频?可现在,这些都在蓬勃发展。随之而来是,受众思想的更进,天性进一步的释放需求。马东的火花在这时全部绽放。”

    “这个时代,人要有娱乐精神。娱乐精神就是奇葩精神。我们赋予这个时代的真正意义来临了。”在对方看来,马东所说的“娱乐至死”——“就是不把一件事玩到极致不罢休”。

    回到米未传媒发布会的舞台。作为马东创业投资方之一,创新工厂CEO李开复也在阐述“这个时代”——整个娱乐影视行业正在从电视走入网络。90年后基本不看电视,80年后也很少看。眼球正在从电视转入网络,很快广告也会跟随。……随着娱乐影视走入网络,慢慢地广告 冠名之外的商业模式将崛起(如虚拟货币、虚拟商品;社交 会员制;电子商务的直接链接等),并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马东在重翻《娱乐至死》。他的目及所处,已不止是简单的娱乐精神,而是“娱乐带给我们的平台”,互联网使人从文本时代跨入到的新一视频时代。“而这一切还刚刚开始。”他手执话筒,放缓语调说道。

    如何看待《乐队的夏天》,乐队真的有夏天!

    《乐队的夏天》:信仰不该痛苦,音乐永不停止

    《乐队的夏天》在经历了第一期播出后的被质疑和吐槽后终于在第二期迎来了转折。

    音乐类综艺节目在“音乐性”和“综艺性”之间貌似很难取舍一个,这是两个冲突的性质。而做到两者皆存看似又是一种更大的冲突,这就意味着制作方要在摸索中去平衡这种冲突。

    《乐队》作为爱奇艺的一档自制网综,背后的团队是打造出过爆款网综《奇葩说》的米未团队,这支团队的核心就是《乐队》中的“超级乐迷”马东。

    而《乐队》的参演对象是一众独立&地下&小众乐队,这其中有摇滚、朋克、民谣、放克等各种风格的乐队。

    他们并不是主流音乐圈明星乐队,就是说他们的“流量”并不及随便一个三流明星的“流量”,他们距离主流音乐圈太远太远,这种距离的把控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这群代表着独立、批判、真我的人在一档商业节目中的“难搞”可想而知。就像马东问痛仰乐队的那句话“摇滚乐就是代表着不配合…吗”,在大众意识里独立&地下乐队就是非主流乐队,这是大环境给予他们的束缚。

    当然这不能否定他们任何,正如韩寒说的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但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

    《乐队》第二期节目开头有一段字幕,大概意思说“

    每支乐队都是宝藏,但由于节目时长原因,不能一一呈现他们的表演,为此我们深感抱歉……”这应该是在第一期播出后被吐槽剪辑太重之后节目组给出的回应。

    如你所见,“剪辑”是综艺节目的法宝之一,《乐队》在第一期的剪辑上顾全了“综艺性”导致吐槽一片,而在第二期上这种痕迹明显减少也就有了反转。

    《乐队》的营销绝对是顶级的,各路大咖的安利转发,让这档综艺自身热度并不爆棚的情况下热了起来。不得不说米未团队的营销背景之大。

    在这样的热度之下对于乐队来说肯定有益无害的,像第二期以黑马姿态闯出来的九连真人乐队,这支乐队知道的人肯定少之又少。

    而通过《乐队》的播出,相信他们以后的演出票房肯定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是让他们的音乐信仰继续下去的最根本问题。

    不得不说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机遇,相同于第二期出场的痛仰乐队本场以乐队的经典曲目《再见杰克》夺得第一,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并不太大。

    作为一支组建20年的老牌乐队,他们经历的时代和音乐之路是痛苦的,正如他们之前的名字“痛苦的信仰”。

    在社会大环境下,努力有时候并非就能实现什么。痛仰乐队作为国内摇滚乐队,巡演路程遥遥领先于其他乐队。这样一支经历各地livehouse磨砺出来的乐队,20年如一日的走在巡演路上,这种行为就已经很摇滚。

    相较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机遇,痛仰在音乐上的机遇并没有那么多。他们的音乐响起于各地的livehouse多于街头,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音乐节上多于媒体电视。

    这其中有他们的选择,也有环境的限制。

    放眼当下的时代环境,一首歌或一个歌手的走红速度之快让人惊诧,而这种走红之后的商业价值也是倍增的。然而速度背后的厚度已不是商业时代需要选择的。

    《乐队》中并没有大咖明星,他们的商业价值也仅仅体现在音乐节上的出场顺序。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乐队有很多很多,他们当然也可以凭一档选秀或者歌唱比赛迅速走红,继而实现自身商业价值。

    但是他们并没有如此,相反他们抗拒这种事情的发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背后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真实,这是摇滚乐赋予他们的气质。

    然而就算他们的选择是服务自己,服务摇滚乐,可社会环境仍是影响他们的最重要因素。盗版、侵权等各类损害这类没有商业所得的音乐人的时候,信仰只会越来越痛苦,摇滚乐也只有愤怒。

    所以,《乐队》的播出能否给这些独立乐队和音乐人争取到尊重和保护是有必要期待的,这些乐队能否经过这个夏天重新焕发生机,掀起摇滚乐的热潮也是值得期待的。

    而当信仰不再痛苦,音乐永不停止!

    马东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

    马东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他的转型之路可谓是十分成功的。当然要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最近大火的综艺节目,都是有着往亚洲小众文化靠拢的趋势,首先是马东自己的《奇葩说》,辩论这回事儿从来就没有说不被大众所接受的,然后就是《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这些都能够做成全民综艺,

    当然乐队其实不比他们更缺少文化,而且范围更好,所以说《乐队的夏天》这档综艺节目的出现,看上去是十分新鲜的,但是总的来说又有他合理的地方。马东从不同的综艺节目中,就代表了自己不同的特色和风格。他知道什么是贴合现在大众所需要的,所以说他就去做什么,

    这也是马东老师对于大众市场的一个理解透彻,其实我们仔细看马东老师这个人,他这个人是十分聪明的。现在市场上所容易被大众希腊的节目是什么,马东老师就会去参加什么样的节目,无论是《奇葩说》还是《乐队的夏天》都是现在群众所想要看到的,所能够把他们都吸引到里面去的,这都是非常成功的综艺节目。

    当然,所要让综艺节目变得如此成功,也是和他背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需要大量的调研,去发掘,才能够充分的理解市场,也能够把节目做得这么火爆。还是靠个人的汗水与辛勤。才能够成功的。

    我是娱乐新酱,关注我,每天八卦一下下!

热门话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