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木门厂家_大连大成木门厂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现在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呢

时间:2024-03-29 00:28:24 浏览量:13447

    有文化人和没文化人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现在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呢?还是依旧存在?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现在既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还依旧存在。

    一,走婚习俗释义。

    泸沽湖的摩梭人,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泸沽湖的摩梭人,女子和男子,到了13岁,就要举行成丁礼。

    女子由扎小辫改为留长辫子,盘在头上,衣服由过去的长衫改为短上衣和裙子。男子由长衫改为短上衣和裤子。成丁礼之后的男女,打扮都和成年人一样。表示他们成人了。母亲会对成丁的女儿说:“小鸟儿出窝了,该学会自家飞了,往后不要再同小娃娃们一起玩了。”并开始学习理家。成丁的男子也要跟舅舅学生活的本领。

    女子14时,家里就在祖屋附近给她另盖婚房。女子就可以找“阿夏”(情人)了。也就是说可以接受男子的约会。

    摩梭人男女,平时没有相互接触的机会,都是在聚会中,在舞蹈和唱歌时,表达心意。男子看中了哪个女子,就与女子约定,晚上到女子的房子(称为“花楼”)里约会。到了晚上男子骑马到女子的花楼外面,不走正门,越窗而入,同女子私会,并在外面挂上帽子之类的物件,以免被人打扰。为避免被起床的长辈看到,视为不礼貌,男子天不亮就得离开。

    当男女感情融洽,双方愿意,也得到男人双方长辈默认以后,就举行一种仪式。仪式很简单,摩梭人称为“藏巴啦”。就是男方请一个证人,把男子带到女子家,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整个仪式不请客,不送礼,不用亲友参加,都在夜半进行,只需要一个钟头时间。当证人向“阿夏”的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男女双方就确定为公开的“阿肖”关系,也就是情爱关系。男性称女子为“阿夏”,女性称男子为“阿注”。

    摩梭人走婚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异居婚就是男子到女子家夜宿,暮去朝还;定居婚是男子定居在女子家里,但摩梭人是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居住在女子家里地位低,一般不那样做;也有女子居住在男子家的。 后两种情况都极少。

    二,走婚习俗特点。

    一是,走婚习俗,关键是男女自愿,没有长辈和家族的干涉和强迫因素,没有母舅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

    二是,男女的走婚结合,纯粹是爱情的产物,没有任何经济因素,一旦男女之间感情破裂,可以随时解除关系。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三是,走婚习俗,男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丈夫,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父亲,女子也不存在所谓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女互相之间,包括父子之间,没有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男女结合自由,离异自由。男女感情不合时,男子说一句“以后我不来了”,或女子说一句“以后你不要来了”,就可以解除关系,长辈绝不干涉,社会也没有舆论。

    所以,走婚习俗不会产生第三者、离婚、寡妇、子女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

    三,结论。

    据统计,在丽江泸沽湖的摩梭人,还有红河哈尼族的叶车人以及大香格里拉鲜水河峡谷的扎坝人中,至今依然保留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延续下来的走婚习俗。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不乏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但时至今日均无“走婚”这一特殊的风俗。对于“阿肖”走婚为什么能够历经沧桑后,仍存在于泸沽湖摩梭人中间,至今是一道世界级的未解之谜。这无疑是一种传统文化。

    所以,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现在既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还依旧存在。

    至于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依旧存在的原因,詹永绪先生通过研究讲了五个方面。桐丫认为,走婚习俗得以延续,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母系”大家庭是每个人的庇护所,母子们无后顾之忧;对于成年男子来讲,“母系”大家庭是他们赖以生活及养老送终的最好乐园。男子汉们何乐而不为?

    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的区别在哪里?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非常分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对“有文化”这个词的含义的认识不一样。我认为“有文化”和“有知识”有交集,但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有的科学家一辈子研究一种东西,比如说原子弹、探索宇宙、医学科学治疗癌症等等。最简单的说,一个人研究了一把枪,卖给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谁都一样,研究这把枪,这都是知识的范畴。至于研究出来这些东西干什么?为谁服务?知识者都不管!文化是什么?文化是这把枪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所以文化是启蒙,是要利用人类已经知道的知识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办,怎样生活,怎样使人类社会进步。比如,为什么二战期间原子弹要炸了日本?为什么现在要核不扩散?为什么国际社会不允许朝鲜、伊朗拥核?所以我说:知识使人文明,而文化使人类走向文明。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和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明白了二者的区别,也就通晓“有知识没文化”的意义。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二者最明显的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像天地玄黄、寒来暑往等,知识是客观的,没有主观色彩;而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就必渗透了人类的情感、思想。所以文化有民族、国家之别,而知识则不因地域、政治、历史而变。

    文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略作说明。构成某地文化的因素一般有:一、自然环境。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自然条件对人们的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影响,并因此而形成特定的区域文化。比如南方水乡的节日龙舟比赛,在多旱少雨的晋西北就绝无可能,而苍茫、恢宏又凄然、悲壮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地貌相契合的信天游又只能是黄土高原的“特产”!二、地理条件。“唱山歌喽,……”,神秘、幽深的大山便是山歌不竭的源泉;而古代山西便利的交通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则孕育了不胜枚举的成功晋商。三、典范人物潜移默化可以带动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色。比如有清时安徽桐城的方苞、姚鼐等人的“桐城派”极大地影响了桐城文化。

    而知识因是人们客观认识,并不受主观影响,历史、政治、地域对其影响也微乎其微。如圆周率,无论是祖冲之发现时的南北朝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不管是在华夏大地还是南非的好望角,它总是3.1415926……。无论时间、空间,历史、地缘,它总是兀。又如我们做发面食物一样,无论哪方人士,要想吃不酸不碱的馒头大饼,总要运用酸碱中和原理。

    总之,知识不受外力影响,而文化既带有人类情感,又深受地域、自然、族群的影响。

    怎样才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首先,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竟然敢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为自己的勇气点赞!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什么意思呢?天地造人,人分男女,男刚女柔,互补结合这是天文。男女结合繁衍后代,形成家国社会,这是人文。文化就是基于天道不变而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存在。

    这大概是没文化的我接触过最抽象的词了。因而如何定义“有文化”就更难了。遇到生僻字请教别人,如果对方认识通常会在解答后不忘贬损一下你“没文化,真可怕”,所以识字多就是“有文化”?有时听到父母长辈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谁家那小谁,从小学习就好,现在都读到博士了,咱们院也算是有文化人了”,所以“高学历”就是有文化?

    在我看来,识字多也好,学历高也罢,不过是对于一个人某方面可量化的能力评定,说的通俗一些就是,知识的储备水平。再说白一些,我们通常认为“懂得多”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这样理解,固然不能算错,但是并不完整全面。“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传承发扬下去。文以记之,行以化之,所以文化,重而在化,文是基础,化是发展,文是前提,化是升华。

    故而,我所认为的有文化的人,绝不会是在某个领域“有问必答”的“知识存储器”,而是能够运用所知所学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人。

    文化人是有知识文化的人吗?

    文化人和有知识的人是两码事,不是一个概念。有文化未必是文化人,没文化未必不是文化人。文化人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而不是学历多高,知识多深。

    目前,公认的文化人的四个特征是: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个人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做人礼貌,这就是修养。

    2.无需提醒的自觉。一个有文化的人,一定是一个自觉的人。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只有具备这四个特征,就能称得上是文化人,所以文化不一定是有知识文化的人。

    有文化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有文化的人,普通人的意识里就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高学历的人。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有文化的人,应该是读过很多书,并且把书中的知识、思想、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去,并且懂得用文化指导生活的人。正所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真正有文化的人,儒雅、知性、温和、大气、有骨气、懂生活、爱自己、爱他人、敬畏生命……简单来说,有文化的人,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时刻懂得如何做自己,有原则,有底线,有主见,有思想。不会过多的受别人的影响,明白现实生活残酷的真相后,依然可以坚定不移地热爱生活。

    文化不等于学历,关键看个人的修炼以及造化。

    为什么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越来越多的时候被要求需要在人多的场合保持安静以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尊重?

    不仅是现在这个社会要求人们在人多的场合保持安静,在任何时候都有这个规定,这是公共场合,就要遵守公共场合的纪律,这是做人的起码品行。比如开会,领导在台上讲,下边有人大声喧哗,或者有人嘁嘁思语,不仅影响了会场秩序,也影响了讲话人的情绪。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人应有的文化素养,也是对人尊敬的礼貌行为。我想,没有一个人喜欢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吧?所以,不管谁,在公共场合,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保持会场安静,尊重别人讲话。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

热门话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