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木门厂家_大连大成木门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称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你认同吗

时间:2024-04-26 03:38:47 浏览量:61457

    辛弃疾著名的三十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称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你认同吗?

    谢谢十二十页友友邀请,这个问题我已经写过,在我的主页中可以找到。所以就不再重复回答了。

    辛弃疾的词哪一首排第一?

    好的,我推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为主。

    注释:

    1.永遇乐:词牌名。

    2.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地势险奇。

    3.孙仲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孙权先建都于京口,后迁都于建康,京口仍为军事重镇。

    4.陌:指田间道路。

    5.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其先世由彭城迁京口,刘裕在此起事,平定桓玄叛乱,推翻东晋,当了皇帝。

    6.“元嘉草草”二句:元嘉: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草率;刘义隆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势一蹶不振;狼居胥:山名,今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东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此,封山而还。这里用“封狼居胥”表示刘义隆意欲效仿霍去病北伐立功。

    7.“回十三年”三句: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依然能记得当年金兵南侵时扬州一带烽火遍地、狼烟滚滚;四十三年:辛弃疾从1162年率众南归,到1205年于京口任职,记43年;路:宋代行政区划。

    8.“佛狸祠下”两句:被金兵占领的寺庙里香火很旺,但土地已非我有。佛狸: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元嘉二十七年(451年),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抵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在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在山上建行宫,后改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指祠内乌鸦叫声和鼓声响成一片。

    9.“凭谁问”三句:意为自己已经老了,但还和廉颇一样志气在胸,可还有谁会用我呢?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言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问其健壮与否。廉颇当着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上阵。但使者受贿而谎报赵王:“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如厕三次)。”赵王遂罢。

    导读:南宋开禧年间,宋军北伐之前,66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镇江知府,镇守江防要地,这首词即为此时而作。

    词作上阕拈举历史上与镇江有关的典故,借对孙权、刘裕开创英雄业绩的追忆,表明作者决心像他们那样挥戈北伐、一展宏图;下阕告诫人们,要吸取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惨痛教训,阐明自己坚决主张北伐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词作最后以老将廉颇的典故,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报国雄心。

    全词举经用典,借古喻今,时空交错而气脉贯通,今古连缀而不留痕迹,表达了坚决抗金的战斗意志和澎湃激情。

    感言:岁月无情,多少风云人物隐没在历史的深处;光阴有痕,英雄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昭耀后人。

    辛弃疾词作中有没有提及岳飞的?作为志向相同情操相似的同时代英雄人物,稼轩为什么极少在词作中提及岳飞?

    问题:辛弃疾词作中有没有提及岳飞的?作为志向相同情操相似的同时代英雄人物,稼轩为什么极少在词作中提及岳飞?


    前言

    宋室南渡之后,当时的将领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战功最为卓著, 被誉为“中兴四将”。

    特别是岳飞,是南宋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不过,直接提到他的宋代诗词确实不多。

    一、岳飞生平

    岳飞(1103年 —1142年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岳飞二十岁起从军,先后参战斗数百次。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 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准备直捣黄龙府。

    但是宋高宗赵构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诏令班师。 1142年1月,南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

    宋高宗禅位后当年(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来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二、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 -1207年 )与岳飞并没有交集。

    岳飞去世(1142年)时,辛弃疾仅仅两岁,那时候的辛弃疾还在济南生活。 岳飞的队伍北伐时,仅仅到了河南,还没有进入山东。

    1162年,岳飞死去20年后被平反,也就是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南下归宋。

    所以说,岳飞已经被平反,按照辛弃疾应该没有什么顾忌,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中,并没有见到写岳飞的内容。

    三、辛弃疾同时代人,关于岳飞的作品

    陆游(1125年—1210年)比辛弃疾大了十五岁,他和辛弃疾有来往,曾经在辛弃疾被启用参加北伐时,专门为辛弃疾送行。

    陆游有一首《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中写道岳飞: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另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杨万里(1127年-1206年)也有诗写道岳飞:

    德寿宫前春昼长,宫中花开宫外香。太皇颐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今晨忽见肃天仗,翠华黄屋从天降。一声清跸万人看,天街冰销楼雪残。北来又有一红繖,八鸾三騑金毂端。辇中似是瑶池母,凤舄霞裳剪云雾。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春风百花舞。乃是慈宁太母回鸾图,母子如初千古无。朔云边雪旗脚湿,御柳官梅寒影疏。向来慈宁隔沙漠,倩鴈传书鴈难托。迎还騩驭彼何人,魏武子孙曹将军。将军元是一缝掖,忽攘两臂挽五石。长揖单于如小儿,奉归慈辇如折枝。功盖天下只戏剧,笑随赤松蜡双屐,飘然南山之南北山北。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

    从陆游和杨万里的诗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写岳飞似乎并没有什么顾忌,杨万里的诗中甚至对于太上皇赵构多有讥讽之意。

    四、辛弃疾与岳飞孙子岳珂

    辛弃疾与岳飞的儿子岳霖(1130-1192)同一个时代,但是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有交集。

    但是辛弃疾与岳霖的儿子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年)之间有一段佳话,据《古今词话》记载:

    幼安每开宴,必命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我狂耳。”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召客,使妓送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相台岳珂年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祠 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幼安促膝,使毕其说。珂曰:“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後二警语差相似,新作微觉用事多耳。”於是大喜,谓坐客曰:“夫夫实中予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辛弃疾在宴席上,吟诵了自己的《贺新郎》和《永遇乐》,请在座的人点评一下。当时岳珂年纪还小,给辛弃疾提了一点意见,说第一首前后有重复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

    辛弃疾非但不生气,还接受了岳珂的意见,把这两首词改了几十稿。

    不知道今天我们读到的,是不是岳珂提意见之后的最终版。

    结束语

    辛弃疾的词作中,似乎没有提到岳飞的作品。首先诗人用典,都是用古人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太新了。

    辛弃疾的时代,大多处于宋金和平时期,喜欢谈北伐恢复的官员大多受到排挤。岳飞这个名字比较敏感。何况,即使岳飞被平反后,赐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构还活了25年,这可能也是辛弃疾的一种顾忌吧。

    也许,辛弃疾有类似的作品已经失传了,我们没有见到而已。

    @老街味道

    辛弃疾除了词外,有没有诗传世?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辛诗传本,是清代嘉庆年间辛启泰和法式善辑录成书的《稼轩集抄存》。该书是对辛弃疾诗文的辑佚,收录了辛弃疾诗歌 111 首。1998 年由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收录辛诗 145 首,是目前收录辛诗最多的文本。

    辛弃疾的诗,彪炳宋末,自张一帜,辛诗在艺术上有着不同于词的独特风格,即雄豪悲壮的感情基调,纡曲宛转的抒情方式,狂放悲愤的自我形象,沉雄飞动的艺术境界,加之拗折峭拔、质朴重拙的语言,浑然融合为辛诗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诗有写意托志的咏物诗,有清新明丽的写景诗,有深沉顿挫的感怀诗,与词比较,辛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辛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才能把握辛诗的精髓与神韵。

    迄今收录辛弃疾诗歌最全的当数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全宋诗》,共收录辛诗 145 首。辛弃疾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题材内容也称得上十分广泛,辛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题材内容:

    第一、闲适诗

    淳熙八年(1181),深受猜忌和排挤的辛弃疾即被弹劾落职,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开始了漫长的赋闲生涯。长期闲居乡野的平静生活,让辛弃疾满腔的国忧己愁也不得不沉寂下来,进而去反思一生为之劳碌奔波的功名事业,反思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更尝试参透佛家和道家的哲理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他将这些思考写进诗里,同时又不惜笔墨地记录其生活居所的点点滴滴,以及读书运思的万般感慨。

    《题鹤鸣亭》

    【南宋】辛弃疾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辛弃疾不断地反思功名,功名本是身外物,是很多烦恼的源头。辛弃疾心慕弃官归田、东篱种菊的陶渊明,悠闲的岁月让他更加沉潜心绪,瞩目自然。这首诗应为辛公晚年闲居时所作,表面写的是辛公淡薄的心境,实则写的是辛公对南宋的失望,对报国无门的苦闷。

    第二、赠和诗

    师友学侣作诗唱和,通常“和意不和韵”,而力求推陈出新,在他人粗浅疏忽处,表现精致思深。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中,这种文人唱和的风气依然兴盛。加之辛弃疾退居时期,认识的新旧朋友众多,与之唱和的有郑舜举、任师、杨氏瞻、赵直中、赵昌父、傅岩叟、葛元亮、吴克明、郭逢道、赵晋臣、赵国兴、赵茂嘉、赵文远、李都统等等。唱

    和的对象包括梅花、石头、问讯新居、糟蟹、琴、山等等。例如:

    《和诸葛元亮韵》

    【南宋】辛弃疾

    偊泛清溪李郭船,路旁人已羡登仙。看君不似南阳卧,只似哦诗孟浩然。

    因友人之名近似诸葛亮,所以联想到南阳躬耕的诸葛亮。但是辛弃疾认为友人更像吟咏田园之诗的孟浩然。拿盛唐的大诗人作比,高度赞美了友人的文学才华。

    第三、亲情诗

    英雄之气与儿女之情并存是很多文人的共同之处,辛弃疾亦不例外。除了我们常见的立志杀敌的爱国志士、倦游官场的朝廷士子之外,他也是一位多子女的父亲,在诗中亦有其挚爱亲情的抒写。例如:

    《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

    【南宋】辛弃疾

    春雨昼连夜,春江冷欲冰。清愁殊浩荡,莫景剧飞腾。身是归休客,心如入定僧。西园曾到不,要学仲舒能。

    既欣喜于第四个儿子发奋不辍用功的精神,又以西汉董仲舒勤于治学,三年不窥园的精神勉励他。并期望“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闻科诏,勉诸子》),等到科诏下来,辛弃疾则继续鼓励诸子发奋学习。能像梅福和仇香那样的古人一样读书养性,以德化人。

    第四、咏物诗

    辛弃疾的咏物诗继承文学传统,又自有特色。他往往遗貌取神,不注重对所咏对象描形状物,而多是脱离外形,写神取意,或者隐含寄托。例如:

    《江郎山和韵》

    【南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表面上句句状眼前之景,实际上却句句写胸中之情,景中无一不寄托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即像青峰一样卓世独立、无依无傍。

    辛弃疾咏物中独最爱梅,其所咏品性高洁,不同流俗的梅花,恰如其人格精神的化身。

    第五、山水诗

    辛弃疾笔下的山水诗作并不为多,但笔势流畅,风格独特,是其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例如: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其十》

    【南宋】辛弃疾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在辛弃疾笔下,大自然具有磅礴狂宕的气势美,具有无比的征服力;也具有清秀柔和、空灵俊逸的沉静之美。九曲九峰经诗人一径描绘而来,优美清绝,意境高远。

    第六、咏怀诗

    辛弃疾另有咏怀之作,例如:

    《忆李白》

    【南宋】辛弃疾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如淳熙五年(1178)他由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舟行经过当涂李白墓,有感而作《忆李白》,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崇敬和热爱。

    总结:

    辛诗主要是其闲适心境下的产物。其用典、意象和想象等都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感,并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博览群书,汲取前人所长,作诗主要沾溉于楚辞,又相尚于鲍照和邵雍,并且在宋诗群体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图片均来自网络)

热门话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