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木门厂家_大连大成木门厂

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生有什么值得后人学习的事迹

时间:2024-03-29 18:22:57 浏览量:44827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简短

    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生有什么值得后人学习的事迹?

    一,巧补春联的故事

    书圣王羲之每年除夕都要写春联贴到门上,因为他的字艺术价值高,每年除夕他的春联贴出之后,晚上就被人偷走。

    这一年除夕,王羲之依然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上联和下联只写了一半,留下了下半截没写。因为这几个字的春联不吉利,所以想偷对联的人就此罢手,空手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早上,想偷春联的人见了,都十分赞赏。

    二,入木三分的故事

    传说当年皇帝有一天要到北郊去祭祀,让他在一块木板上写字,再由工匠雕刻。由于墨迹印到木板里面去了,木板是浸墨的。刻字的工匠把木板削了几层,削进三分深才见底,木工惊叹他的笔力惊人,竞能入木三分。后来人们就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书法的笔力雄劲。

    三,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时候练字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母亲就让书童给他送吃的。有馒头和蒜泥。

    当他母亲去看他时,便捧腹大笑。原来王羲之一边吃馒头一边读帖,误将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弄得满嘴是墨。直到他母亲哈哈大笑,才醒悟过来。

    (以上图片书法作品为王羲之书。)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关于书圣王羲之的典故,你知道什么?

    一:王导观书

    王导是王羲之叔父,东晋丞相。羲之少年时期,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也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天分。有一天,王导看了小羲之写的字,对羲之母亲说:“我们王氏家族,一向被称为翰墨之家,我看羲之虽年幼,却出手不凡,将来必成大器。"说完,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字帖,郑重地对王羲之说:"这是我收藏的前朝书法家钟繇的《宣示表》真迹,就传给你吧!好好习字,必有所成。"

    二:池水尽黑

    王羲之热爱书法,经年累月,练笔不缀。他每天写完字以后,就拿着毛笔到池塘里清洗笔砚,日久天长,池塘里的水竟然都被染成了黑色。练习书法,贵在持之以恒,像王羲之这样,练到池水尽黑的程度,一定会有所建树

    三:坦腹东床

    太尉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遣使者给王导带信,说想在王氏子弟中选一个女婿。王导对使者说:“你就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去以后,对郗鉴报告说: “王家的公子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什么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选他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是怎样成长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的呢?

    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的,这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很多人说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全靠李世民的吹捧而得到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是分析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成为世所公认。

    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崇王羲之?王羲之和李世民是亲戚吗?不是。八杆子也打不到在一起。其实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帝王,也不只是李世民一个。在李世民之前,有梁武帝。李世民之后,唐高宗李治,武后则天女皇,宋徽宗赵佶,康熙,乾隆等都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

    凭什么有这么多的帝王推崇王羲之书法?因为他的书风”志气平和,不激不厉。” 这是最苻合统治阶层统治天下的理念。谁不希望自己的天下,人民温顺,安居乐业?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独尊儒术,乃至于文字,莫不是以软化大众的志气来维持自己的天下。有谁会把自己臣民调教的如猛虎一样,虎视眈眈的惦记着皇帝的江山?如魏碑这样刀削剑刻一般刚强的字,统治者决不会把这种字体推广给自己的臣民。为什么?因为魏碑尚武。宋朝之所以亡国,便是重文轻武所种下的恶果。

    说完了帝王们推崇的原因。再来说王羲之本身。帝王们不可能凭空的把一个人捧为书圣。打铁还需自身硬。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王羲之七岁即能书。(不是学,是已经能写的很不错了)在十二岁时,发现他老爸王旷的枕中藏有一本书。(古時的枕头是磁烧制的或是木雕制作的。中间是空心的)这本书,乃是蔡邕所写的书法笔法秘诀。这本书原是在王羲之师傅卫夫人手上的。王家与卫家乃是表亲,所以才会被王旷得到。王羲之看完此书以后,书艺大进。他的师傅卫夫人见到他如此神速的进步,不禁叹息流泪。说:“此子必蔽我书名”。女流之见。若不是有王羲之,谁会知道卫铄是何许人也。

    王羲之遍学古代名家书法,篆书学李斯,曹喜。隶书学蔡邕。八分学梁鹄,钟繇。草书学张芝。二十多年,无间寒暑。山阴之竹叶山石树皮木板,被他写尽。练习的纸张反复使用。尽心精作,以致绝伦。以王羲之显赫的家世,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勤奋,才造就了天下公认的书圣地位。

    假如现在的任何,潜心学习书法二十年,心思全部放在钟张羲献等古贤身上专研。他虽然不能成为另外一个书圣,但百分之百可能成为一个天下公认的书法家。

    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100字左右?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三字经里: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也是赞美王羲之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的精神。

    王羲之“写字换鹅”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家传砚盘,右军籠鹅。款落‘’’尔厂抚六如法,戊辰春正月。‘’不甚了了,尔厂何厂?

    右军喜鹅,故事流传。

    东晋时,王家是一个士绅世家,“王和马共享天下”。王道,王敦家族的孩子,在官的大小上,他们大多是平庸的官僚,但其中,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王羲之年轻时喜欢写作。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练字,日子长了,连衣服都剪了。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于他高贵的家庭背景和杰出的才能,朝廷的大臣和大臣们都推荐他为官吏。他是一名刺刀和正规军(也被称为国王正规军)的将军。后来,他成为了快集县的一名官员。他不喜欢住在熙熙攘攘的京城,看风景的钥匙很漂亮,很喜欢,有空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去看风景。一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快集县山阴的兰亭设宴。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写诗。最后,王羲之在现场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宴会。摘要《兰亭集》序言是王羲之亲笔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人们把他的书法视为珍宝。据说有一次他到一个门徒家里去,这个门徒热情地接待了他。他在一张新桌子旁坐下,发现桌子表面光滑而干净。弟子非常高兴,立即把他的笔和墨水带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在其中一个匣子上写了几行字,作为纪念品保存了下来,然后就回去了。

    几天后,这个门徒出差去了。他的父亲走进他的书房收拾,当他看到被墨水弄脏的新箱子时,他就用刀子把字刮了下来。当被保护人回来时,几个箱子上的字不见了。门徒为此烦恼了好几天。另一次,王羲之去了一个村庄。一位老妇人在市场上买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那种竹扇很简单,没有装饰,不能吸引路人的兴趣,似乎卖不出去,老太太很着急。

    王羲之看到了,很同情老太太。他走过去对她说:“这把竹扇你不画也不写就卖不出去。”我给你写封信怎么样?”老太太不认识王羲之。看到他的热情,她给了他竹扇写字。王羲之拿起笔,在每个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还给了老妇人。老妇人不识字,对他潦草的字迹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慢慢来。你只要告诉买扇子的人,是王右手所写的。王羲之一走,老太太就照他说的做了。当收藏品中的人看到这真的是王友军的书法作品时,他们都冲过去买了。一篮竹扇很快就会卖光。

    许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种花,有的喜欢养鸟。但王羲之却迷恋上了他。凡是有好鹅的地方,他都有兴趣去看一看,或者买回来犒赏一下。山阴地区有一位道士。他要王羲之为他写一卷《道德经》。但他知道王羲之不会为任何人抄写经文。后来,他发现王羲之喜欢白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一只好鹅,就跑去看。当他走近道士家时,看见一群鹅悠闲地在水面上漂着。他们都是白色的羽毛,靠着高高的红色屋顶。王羲之舍不得离开。他叫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子这么喜欢它,我可以免费送给你所有的鹅。”但我有一件事求你,请你给我写一卷。王羲之不慌不忙地抄了一卷给道士看,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走了。

    我国著名书法家,关于他们的故事?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小故事】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2、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小故事】

    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

    四大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

    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2、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3、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4、柳公权

    轶事典故:

    致力学术

    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以笔为谏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王羲之为什么会被称为“书圣”?他对书法历史做出过哪些贡献?

    王羲之称为书圣,是因为:一是书法的笔法无人超越,但没提出书法的笔法运转规律;二是汉字结体原则,更加合理合道化,规律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是一个无人跨越;三是把大自然规律用于书写汉字,书法作品创作中,几乎相温合;四是几幅代表性作品,气韵十足,心手合一,唯王羲之独尊,但没阐明在书法中如何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张芝,卫夫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褚遂良,虞世南,薛稷,欧阳询,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王铎等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故事?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王羲之:相传山阴有一位道士,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黄庭经》,但又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他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漂亮的大白鹅 ,在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的时候,故意赶着鹅经过。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一群白鹅,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喜欢极了,让道士开个价。道士却说: “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换。王羲之一听,马上就答应了,当即用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了道士。道士如获至宝,便让王羲之把大白鹅带走了。

    2、柳公权: 柳公权小时候去京城,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他写的字龙飞凤舞,博得了围观人们的喝彩。柳公权便向老人请教写字的秘诀。老人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发奋练字,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

    3、文同:文同是宋代书画家。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两条蛇正在互相格斗,便联想到唐代草书家张旭受到公孙大娘舞剑的启发,成为狂草大师的典故。于是,文同就站在离蛇不远处仔细观察蛇的格斗。他领悟到——蛇从慢慢匍匐前行到突然快速猛扑、两蛇纠缠的线路等等和毛笔在宣纸上的动静、快慢、轻重有很多相通之处。受此启发 ,他的书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纵横起伏、气势豪迈的独特风格。

    古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竹扇题字、巧补春联、吃墨的故事、道教情缘、酒后而成的天下第一等故事。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现在的山东人,后来随着他的家人迁居到如今的浙江绍兴。他还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来的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故事50字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引得刻者连连惊叹:“竟入木三分!”

    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古代有哪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

    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苦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并且了“我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3、柳公权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王羲之是如何成为一代宗师的?

    王羲之能够成为彪炳书史的书圣,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

    首先,王羲之所处的东晋,书体正经历巨大变革,在此之前,人们崇尚的以是古朴、雄强的书法风格为主。到了东晋,人们思想开放,开始有了迥异与前朝的先锋思维,随着思想的改变,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王羲之也和当时的一些清流名士一样,接受新风尚。

    有了内心的变化,其笔下带出来的有了别与旧习的变化。再加上王羲之自身对书法的追求,便成就了妍美新书法风格的代言人。

    其实,当时书法好的并不仅仅琅琊王氏,包括王氏在内的四大望族都有书家留名书史,他们当时也可与王羲之抗衡一下。当时,王羲之是一流书家,但稍逊于他、也有大名的书家很多。

    那王羲之是如何确定书圣地位的呢?就要提到炒作他的一个推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喜欢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李世民不仅自己喜欢,还大力推广王羲之的书法,他不惜重金搜集王羲之法帖,并通过临摹、刻帖加以推广。我们现在看到的的王羲之许多法帖,大部分都是那一时期流传下来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全国上下,掀起学习王羲之的高潮。以《书谱》为例,其中大段议论王羲之的内容,笔法更是直接继承王羲之。其实之前,王献之的书法更为大家接受,李世民因为杀兄继承帝位,所以对王献之自言胜过其父的言辞比较忌讳,这也是他更加推崇王羲之的原因之一。

    经过唐代的大力推崇,王羲之确定了书圣地位,一直到现在。王羲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主线,自那以后,历代书家几乎都要在王氏风流中汲取营养。

热门话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