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木门厂家_大连大成木门厂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4-19 03:04:51 浏览量:5946

    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到底是什么意思?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在小说第二十六回,林妹妹在潇湘馆细细长叹了一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前来探望黛玉的宝玉无意间隔着纱窗听到。这正印证了曹公为此章所拟定的标题,“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出自《西厢记》,是崔莺莺思念张生时发出的缠绵悱恻之语,意思是每天为情思所困,被思念所折磨,而深感百无聊赖。在本该午睡的时刻,黛玉却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就是少女怀春的表现。黛玉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动于衷,随口说出。宝玉打发完贾芸走之后,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也是袭人劝他出去走走。宝玉没有去其他地方,一路来到潇湘馆,看似临时起意,其实也是心里记挂着自己的林妹妹。

    黛玉并不知道宝玉会在这个午睡的时候过来。所以当宝玉在窗外一边笑着问她,“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而又一边走进来的时候,“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一个“忘情”,足以说明黛玉心中的缠绵幽情是自然而生,绝非刻意为之。被宝玉窥探到心事,黛玉自然不好意思,“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虽不是刻意为之,但这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却是出现得恰逢其时,一语双关,也流露出黛玉内心对宝玉按捺不住的相思之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则是在小说第四十回,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脱口而出。这句诗,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这是杜丽娘游园惊梦时的重要唱词,展现了她从探春、惊春而惜春、伤春的情感变化过程,标志着其青春的觉醒和春心的萌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哀叹的是春光的美好易逝,惋惜的是自己深居闺阁之中对春光的无情辜负,寄予的是自己无法排遣的春愁幽怨。春色恼人,只是因为自己心底有情思幽梦在萦绕。

    这种青春觉醒、春心萌动的过程,多情的黛玉早就遇到。不是那个春困不眠的午后才萌发,也不是史太君酒宴时的行酒令才触动。早在小说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文,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时,黛玉就已经因为这几句戏文而心痛神痴,情思缭绕。那一日,黛玉先是葬花后与宝玉并肩品读《会真记》,后又听到《西厢记》的戏文,免不了“情思萦逗,缠绵固结”。这些既是黛玉少女怀春的表现,也是其“情情”的象征,这一世还泪而来,就是为了那一段未了的缠绵不尽之意。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也好,“良辰美景奈何天”也罢,都是黛玉青春觉醒和春心萌动的象征。同时,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黛玉的咏絮之才和情痴之态。这等风流绰约是天性使然,自带诗人气质与神韵。过目成诵,过目不忘,非常人能及。除此之外,能与宝玉突破当时禁忌,熟读《会真记》、《西厢记》等此类禁书,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也是二人能够情意相通的重要佐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纵使最终阴阳相隔,也是人鬼情未了。

    红楼梦中林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下句?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原文如下: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红楼梦中林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下句?

    1、“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女子之口显得轻浮,所以薛宝钗会批评。“良辰美景奈何天”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而在清朝,《牡丹亭》被视为不适合良家女子读的书。 2、薛宝钗在《红楼梦》中 是贤惠淑女的代表人物,代表着规矩,借着批评林黛玉显示自己多守规矩,顺便还能打压下林黛玉不规矩。

    《红楼梦》中林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下句是什么?

    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这个戏曲大肆谈情,以对抗理学家的“理”,不容于礼教,因此大家闺秀的薛宝钗要批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折《游园惊梦》惊艳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姹紫嫣红于回环徘徊之际。但听那压板一起,水袖一翻,琴声颤颤悠悠,唱词一咏三叹,莫不叫人销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记着,初见彼时的微笑……说这话时莫不惆怅寂寥,让人芳菲韶华已觉在三月落英缤纷的桃花瓣中湮灭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丽与哀愁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杜丽娘甫一露面,便觉淡淡的哀愁凄恻扑面而来,婉转于韶华易逝、好景不再的惆怅伤情之中,绕梁三日的唱曲直透人心,岂能是笔墨所能形容的。《皂罗袍》曲调一吟,便已定调,后来便是脉脉不得语的幽怨之情跃然而发。

      歌德说,那个少年女子不怀春?杜丽娘就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一走,撞见了一株梅树,遇上了她此生魂牵梦绕的柳梦梅。于是,看似荒诞离奇的幽媾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春梦了无痕,而后柳梦梅就此烟消云散。梦醒来,人不见,杜丽娘就此心怀春意,梦魇附身,怎奈何良辰美景却都付与这般撩人的春梦中,无处与人说。恹恹生怀,女儿情丝系梅园。由此上,凄切之音犹如穿云裂石一般,偶遇的邂逅成了寻梦的过程,苦苦挣扎,几般相思,只为清苦,真是个世间都恨又爱的故事悱恻的缠绵。“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啊,守的个梅根相见。”,到底儿女孩子无处诉衷肠,一片凄苦相思埋心中,种下了香飘玉殒的离别恨。真可谓“芳香直浸骨髓,幽凄遍满斗室”,那一出出、一句句、一离离、一脉脉,都让人惊魂痴长,都让人跗骨钻髓,都让人垂泪含黄连,都让人说不尽的儿女情长今日哀。不到梅园,不知春色如许。到梅园,方知离恨别有天。

      我只看了《牡丹亭》的半场,便觉惊艳到青春怒放的哀婉凄离。《红楼梦》里“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就吸引黛玉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黛玉仔细忖度,越发如醉如痴,情思萦逗,感慨缠绵,不觉心痛神驰”,且有多处谈及此句,可见曹雪芹对《牡丹亭》又是何等的喜欢和推崇,而《红楼梦》距《牡丹亭》时代并不久远,明末戏剧流传至清时不如家喻户晓,至少在上流的士大夫阶级当中已经是遍体珠玉早知晓了。

      白先勇先生在其《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里详尽的阐述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及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状况,以及对本剧当中人物的剖析以及后来参与编演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读来让人对《牡丹亭》自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喜欢昆曲和本剧的读者都不妨一读,可大有长进的。

      原著本我没读过,只是颇爱昆曲,虽有趋风附雅之嫌,但昆曲历来譬喻为阳春白雪,某只是一时喜好才略得一窥。一窥之下竟然欲罢不能之感,颇有杜丽娘梅根之春梦,总觉那片春光明媚的忧郁里有难以遣散的情怀深深让自己欲罢不能的。看昆曲之《牡丹亭》,唯有“此痴情,性情中人”之感。

热门话题 更多